国家电网干部张雷威改变了榆林地区扶贫模式,同样榆林地区的扶贫模式也重新塑造了张雷威这位国家电网干部。

2015年,6月25日,张雷威从国网榆林供电公司正式退休。

同年,9月,榆林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尉俊东履新,作为榆林市最为了解农村贫困状况的人选之一,已经退休的张雷威向新市长做了近1个小时的汇报。

陕西省驻村干部培训班学员,榆林市农业局、榆林市畜牧局、榆林市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,每一个听过张雷威讲“一村一策、一户一法”扶贫经验的人,无不对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啧啧称赞。

“老张是国家电网的企业干部,稳妥、干练、务实,贫穷原因摸的准,投资方向准,项目落实准,他的确是这扶贫方面的专家。”吴堡县工会主席李旭东对记者评价道。

张雷威的“一村一策、一户一法”扶贫策略有着怎样的魔力?各家媒体纷纷报道,莫衷一是。

扶贫 因地制宜

精准扶贫,贵在精准。“一村一策、一户一法”是指因人因地施策,因贫困原因施策,因贫困类型施策扶贫方式。“一村一策、一户一法”扶贫就是要做到对症下药,精准滴灌,靶向治疗。这是张雷威16年扶贫经历总结出来的精要。

黄土高原榆林地区,沟壑纵横。由于难觅平地,农村窑洞只能依着地势建于山腰、或谷底。这里曾经一度交通闭塞、饮水困难。经过长期调研,张雷威一直尝试充分利用农村退耕还林大量优质牧草资源,发展农村适度养殖。

关于适度养殖,张雷威向记者表示:“如今农村空心化严重,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,不破坏环境,这就是适度养殖理念。这种方式投资少,见效快,可以达到“年初投资、年底见效、次年脱贫,三年致富”的效果。”

李翠云是吴堡县深砭墕村一位普通村民,如今,她和丈夫两人种着20多亩地,养着136只羊,儿子在外地当兵,她感到很满足。

“原来我们养的只有10几只普通的山羊,老张从辽宁引进的白绒种羊,送给我们,另外还给我们5000元建设羊圈。一年时间,我们就更新了羊群的品种。白绒羊产仔质量高、而且羊绒产量也高。”李翠云一边喂羊,一边向记者介绍。

“去年,收入怎样?”记者问道,

“去年我羊卖了60000多元,羊绒卖了13000多元,羊粪卖了6000元。”李翠云说。

记者采访了解到,深砭墕村正在发展有机苹果,曾经村民们看不上的羊粪居然成了有机肥也变得奇货可居,这让李翠云笑得合不拢嘴。

“在深砭墕村的生态农业,不仅可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,也为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打下基础,深砭墕村有机农业滋养生态养殖,生态养殖再反哺有机农业。”张雷威微笑着向记者介绍。

据了解,张雷威把适度养殖理念在他的扶贫点上大规模推广,并取得了积极地成效。在榆林地区,通过改良品种,扩大养殖规模,张雷威扶植的专业养羊户、养牛户多达百余户,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。

扶贫 拓展市场

榆林地区农村流传着大量传统民间手艺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,如何赋予传统手艺新的市场活力,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
吴堡县张家山,手工空心挂面之乡。央视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后,张家山挂面名噪一时,但是当地挂面却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,改变当地贫穷的现状。

“陕北农民的贫穷并不是因为懒惰,而是因为市场意识不够,所以培养当地农民市场意识,才是扶贫工作的最有效手段。”张雷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霍耀平吴堡县张家山村人,祖上三代做手工挂面,手艺精湛,被当地人广为称颂。但是霍耀平做挂面的场地仅为自家三口窑洞,生产设备原始、产量低下,是典型的小作坊。

“老张看到我们做挂面的方式太原始,多次向我们建议扩大生产规模,但是我们常年做小本生意,惧怕风险,一直不敢迈出这一步。老张多次来到我们家给我和父亲做工作,我们才勉强下了投资扩大生产的决心。”霍耀平对记者说。

在张雷威的帮助下,霍耀平开始了扩大生产的道路。从完成农超对接,到注册“老霍家”品牌,再到寻找新的场地,建厂房、扩大生产,霍耀平的挂面事业一日千里。如今“老霍家”手工挂面年产量达到300吨,利润近300万元,远销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。

走在崭新的厂房中,霍耀平动情地告诉记者:“从黑乎乎的老窑洞到今天的现代化厂房,‘老霍家’挂面每一次蜕变,都离不开老张的帮助。”

在霍耀平的办公室内,记者看到一块块崭新的展牌,上面赫然写着:吴堡县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。

“在老张的建议下,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村民可以自愿加入,我们统一生产,统一销售。合作社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,还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”霍耀平微笑着告诉记者。

如今,“老霍家”已经成为吴堡县知名品牌,手工挂面已经成为吴堡县最重要的新型产业之一。

扶贫 合作社经营公司化

如今,张雷威的扶贫眼界已经不仅仅盯着榆林地区,同时也盯着全国其他地方。为了探索更好的扶贫方式,他多次到外地考察,把经验带回来,放在农村去试验。

“合作社股份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,但是最初很多村民并不是很理解,处于观望态度。股份制合作社需要发挥农村党员带动作用。”张雷威谈到未来农村合作社的规划,张雷威提到了自己目前遇到的难题与解决策略。

米脂县史家坬村是张雷威打算进一步试验的村子。张雷威在村里成立起了专业的养牛专业合作社,实行“专业养殖场+合作社+农户”的合作方式,村子党员队伍纷纷表态,要积极参与带头入社。

“新模式下专业养殖场、合作社、农民各有分工。养殖场负责为农户定期检疫和传授先进的喂养方式,成品牛羊由厂家统一回购;合作社负责监督指导村民按标准科学喂养,联系厂家运输销售结算等;农民变成工人在合作社打工,成为专业的畜牧业产业工人。”张雷威信心满满的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规划。

新模式妥善解决了农村畜牧业难以标准化,难以扩大规模的种种弊端。另外合作社也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。对于合作社资金问题,张雷威计划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为贫困户入股,参与合作社每年定期分红。

采访中,记者来到了村民冯友飞家中,在谈到合作社发下一步发展规划时,冯友飞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芒。

“在老张的带领下,我们村发展养殖业已经脱贫,但是农户散养,难以扩大规模,而且销售环节经常被压价。大家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,统一销售,抗风险能力将大大提升。我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。”村民冯友飞向记者表示。

如今,在张雷威的引领之下,根据自身农业特色产业,当地农村已经成立养殖、香菇、红枣、养蚕等十几家专业合作社。合作社专业经营,统一销售的模式,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实惠,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。

在榆林有个扶贫的“痴人”,他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践行了深入群众、扎根群众、服务群众理念。在陕北榆林地区,他留下一份厚重的16年扶贫履历。这个“痴人”就是原国家电网榆林公司工会主席张雷威。

自2000年至今,张雷威先后代表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参加陕西省“万名干部下农村”、“千企千村”、“两联一包”、“驻村联户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等多个农村项目。他的足迹遍布榆阳、神木、米脂、吴堡、清涧、佳县6个区县,扶贫工作惠及19个乡镇、12000余户农民。

张雷威16年痴心扶贫路,“痴”出路径、“痴”出方法、也“痴”出成绩。

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评价道:“老张真是扶贫的内行。”

痴心扶贫 融入群众

毛主席曾说过:“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,任何强敌能够战胜,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。”

张雷威作为一名党员与农民交往了16年,与农民学习了16年,与农民靠近了16年。他深知扶贫的过程,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融入农民的过程。而这一切除了需要一份决心,还要有一份痴心。

“陕北地区拥有中国最朴实、最勤劳、最任劳任怨的农民。艰苦的自然环境已经塑造了他们坚韧的性格。如果不融入农民,你什么也做不了。”张雷威总结道。

神木县芹菜沟村,因为附近山谷大片大片的野芹菜而得名。村子不大,20几户人家。2002年,作为国家电网驻村干部,张雷威带着行李,第一次来到这里,就住进了村头一座粗粗改造的废弃学校,而且一住就是3年。

为充分利用荒地,张雷威决定在当地种植枣树。在张雷威把树苗准备好,召集村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遮天蔽日。所有的村民都迟疑了。张雷威二话不说,独自带上铁锹、水桶、树苗,就走进了荒野。村民面面相觑,被这个“痴人”惊呆了,但是迟疑片刻,一个、两个、三个....后来所有的村民都跟了上来。

从那时起,张雷威就给村民留下了务实、肯干、不走过场的印象。村民也认定了张雷威是国家电网派到村里带大家致富的好干部。

根据芹菜沟地多人少,天然紫苜蓿资源丰富的特点,张雷威从内蒙古伊旗引进28只小尾寒羊,发放给村子5户村民,规定年底每户村民向村委会交5只羊羔,村委会再将5只羊羔分给其他村民。同时,张雷威还从专业养殖场引进7头优良品种秦川牛,替换掉原来村民养的骡子。在芹菜沟,张雷威开创了“适度养殖”的扶贫模式。

“一只母羊一年产仔2只,五只一年就可以产仔10只,直接为农户增收10000元,养牛一年产仔一只,一年下来也能为农户增收7000-8000元。投资少,见效快,可以达到“年初投资、年底见效、次年脱贫、三年致富”的效果。”张雷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修路,抬电线杆、改造村中老旧线路,建羊舍,牛舍。在张雷威的带领下,芹菜沟一点一点发生着改变,村民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。

在谈到那段致富经历时,芹菜沟老支书解兰兰表示:“如今,芹菜沟日子过得好多了,都是那时打下了基础,感谢国家电网的扶贫好干部。”

“那时候爸爸知道村里各家情况,却不知道我上几年级;知道村里各家的收入情况,却不知道家里自己家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。只有在我成绩下滑时,爸爸才会关注我,并对我发火。其余时间很少管我。”当提到父亲扶贫经历,女儿张媛媛眼泪簌簌流下。

张雷威的痴心也换来了村民的痴心。多年以后,腊月临近年关一个寒冷冬天的早晨,听说张雷威要来村里,芹菜沟村民刘爱田80多岁的老父亲坐在村口,怀里抱着20多斤的猪腿肉,他要用这种方式感谢这位国家电网的好干部。张雷威一再拒绝无效,在塞给老人300元钱后,才勉强收下这份厚礼。

痴心扶贫 全覆盖

如何让农村的边缘群体过上好日子?对这个问题,张雷威思考了很多年,也摸索了很多年。痴心的张雷威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,绝不拉下任何一个农村边缘、弱势群体。

“我国的民政部门仅仅是生活兜底,无论农村如何进步,这部分人永远都是最贫困的。让这部分人致富需要一定的智慧。”张雷威分析道。

一周前,米脂县史家坬村冯学胜家的母牛生了一头小牛,这让他喜不自禁。这是他从2015年10月份从张雷威那里领母牛以来,得到的第一份回报。

冯学胜原来是史家坬村的有名的懒汉,好赌成性,妻子难以忍受其恶习离他而去。冯学胜一个人更加散漫,成了史家坬村最穷困的人。

驻村工作队刚进村的时候,张雷威鼓励村民养羊、养牛,冯学胜也想参与。村里所有人对冯学胜都表示怀疑,觉得冯学胜不可能把牛养好。但是张雷威认为:农村扶贫,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。对于冯学胜致富得想办法。

经过商量,张雷威和史家坬村党员、干部决定用“激将法”引导冯学胜走上致富路。张雷威和村党员、干部在冯学胜面前上演“讨论冯学胜能否养牛”的双簧戏。而冯学胜则带着“一定争口气”的决心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之路。

冯学胜日子慢慢有了起色,而且新买了三轮车。接受记者采访时,冯学胜向记者规划着自己的未来,他还要在院子的边上再次扩建两个牛舍,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。

从智障女职工周宏芳、到先天残疾的刘新记,再到因煤矿事故致残的解小军等等,张雷威以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让农村边缘人群感到温暖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国家电网人应有的义务。

“我在农村推动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,村民有劳动力的都可以入股分红。建立合作互助,使贫困户变股东,这样就可以做到农村人群全覆盖,解决农村边缘人群的致富问题。”张雷威向记者表示。

青山里的“共产党万岁”

在冯家焉村口的山坡上,一座水窖巍然屹立。在水窖顶部,当地村民刻下了“共产党万岁”的几个大字。一条巨大的管子从水窖出来向山下延伸,一直深入到山脚下的深井中,而水窖另一端的分支细管则通向山坡上的农户家中。

村民冯德玉已经年过7旬,子女在外地务工,只有老两口在家。冯德玉告诉记者:“今天,我已经挑不动水了,没有村里的自来水,我真不知道日子怎么过,感谢老张啊。”

冯家焉村,曾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子。2008年以前,村子吃水极度困难,村民到山下担一次水就需要3个小时。张雷威了解情况后,从调研,到申请项目资金、施工、再到竣工、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。

然而,在水利工程检查的时候,张雷威不慎摔倒,造成脚部3处骨折,险些滚下山谷。返回家中休息仅27天,腿上的石膏还在,张雷威拄着双拐又出现在工程的现场。

“那次我妈妈和他吵架,我也和爸爸怄过气。家里人觉得他命几乎都不要了。全家人真得都很担心他。”张媛媛含泪告诉记者。

在“痴心 ”张雷威的带领下,当地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。6年间,张雷威充分调研榆林各地,建设了修建人畜饮水高抽工程5座,集雨水窖96口,工程覆盖榆林6个区县,工程惠及19个乡镇。

今天,走在榆林农村,经常会看到吴堡县村舍墙壁、村口、或者田间地头刻有“陕西省电力公司”字样的工程验收标识。近年来,陕西省电力公司作为陕西省重点扶贫单位,牵头参与“万名干部下农村”、“千企千村”、“两联一包”、“驻村联户”等扶贫项目,仅“千企千村”一个扶贫项目,每年投资就达到300余万元。

正是在许许多多如张雷威这样“痴心”党员共同努力下,榆林地区的农村一点一滴地发生着改变。